本次日課為大家推薦一則深圳規劃院關于創新型城區建設的實踐案例總結,以及兩則知識性、觀點性文章。
第一篇分享的文章為《基于創新型城區建設模型的行動規劃編制探索 ——以深圳大沙河創新走廊規劃為例》,作者譚祺,楊瀟。文章首先搭建了創新型城區建設模型,包括創新系統理論框架,以及創新型城區五要素建設模型,摘錄如下:
創新系統理論框架
四大創新要素:筆者認為創新型城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系統主要由四大創新要素構成,具體如下。
創新主體:創新主體主要包括企業、研究機構和各級政府以及中介機構等,企業、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是城區創新系統的主要要素,培訓機構、中介組織、金融機構是城區創新系統的輔助要素。
創新資源:創新資源主要包括知識、信息、人才和資本等輸入創新系統的各類生產要素,其中人才是創新資源中的核心資源,創新資源中金融資本尤為重要,金融資本對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等創新行為起著巨大的支持和促進作用。
創新環境:創新環境主要包括創新應環境和創新軟件兩個方面,創新硬環境包括資源稟賦、自然環境、區位條件、公共服務、交通條件等要素,軟環境包括人才環境、市場環境、產業組織現狀和產業組織政策等要素。
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是指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創新系統內充分融合并最終促使企業有效實施創新并形成社會生產力的各種機制體制和條件。
創新系統理論框架
創新型城區的創新系統框架從里到外分為兩個層次,內部為核心層,主要揭示了創新活動產生的原理和過程,在這個層次中創新的各種投入要素互相融合,并在創新的主體間自由流動。
系統的最上層是創新城區建設的要素投入,主要包括人才、資金、信息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核心層的中間層為主體層,主要包括企業、科研機構、政府、大學院校、中介機構等,而深圳發展模式的創新主體是各種各樣的企業,各種生產要素在創新主體構成的網絡中,在各種機制的作用下進行二次解析和重新組合,以形成創新的技術。
核心層的最后一層為輸出層,即企業創新的技術在各種條件的作用下進行篩選和轉化,轉化為具備實用價值的企業生產技術或產品。
創新系統架構的外圍是保障層,是保障創新活動持續產生的基礎條件。主要分為軟環境與硬環境保障。硬環境主要指城市的空間環境因素,如城市區位、資源稟賦、自然環境、交通條件、空間布局、環境容量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創新的資源稟賦。軟環境包括體制機制保障和轉化條件保障,以及人才環境、市場環境、產業集群發展、產業鏈條等要素。
創新型城區五要素建設模型
結合以上創新系統理論框架,城市規劃需針對其兩個層次的內容進行重點關注,分要素制定策略,最終實現“營造創新生態環境,促進創新活動持續繁榮”的目標。項目組總結出創新型城區五要素建設模型:
創新型城區五要素建設模型
① 城市格局,需要形成促使高效的人流、物流、技術流聚集于流動的城市格局;
② 宜居生活,需要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完善的公共服務配套;
③ 創新空間,多樣復合的創新空間形態,全過程的創新空間;
④ 品質氛圍,公共競爭、開放自由、鼓勵創新文化精神的氛圍;
⑤ 保障機制,促使生產要素在創新系統內充分融合及高效運行。
創新型城區建設模型的構建旨在打造一個吸引創新人才、企業、資金等創新資源和創新主體的加速集聚,推動創新主體、創新資源與創新環境的良好互動與交流,促進創新系統有效運行的創新生態環境。